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,事关全国5.56亿农民美好生活的建设,因此,中央经济工作每年都将三农列为头等大事,以广大农民朋友根本利益为出发点,继续保持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势头。
在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里,许多利好政策都偏向了农村,许多农民朋友感慨地说,日子越过越有着落。的确,随着国家对“三农”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惠农政策力度加大,农村面貌日新月异,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,农民收入显着增加。但在如此众多的农村政策调整面前,身为基层管理者,政策执行者,村干部闲不住,在诸多农村整治中,有三类政策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高度重视。
一、在乡村掀起了一场“整风运动”
在乡村精神文明工作日益发展的今天,“整风运动”这一重担,压在了村干部肩上,增强村民精神文明,提高村民文化素养等,配合乡村经济迅速发展,就要求村干部必须扎根基层,深入不断地教育宣传乡村百姓。
1、攀比之风盛行
在美好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,农民经济收入增加,生活条件亦有显著改善,但物质水平迅速上升,很容易引起部分村民膨胀心理,有些农村家庭出于爱慕虚荣的心理,不惜打个胖子来互相比较,看谁的房子大,看谁车贵,导致了农村资源严重浪费。
2、天价的彩礼
对部分农村家庭,女儿结婚的时候,因为攀比心理,村民间比较彩礼,因此,一般都要向男方家漫天要价,就连婚礼要求都奢侈浪费了,哪怕男方借钱贷款也要大办婚礼和酒席,不但给这对小夫妻今后的人生埋下了隐患,也给其所在乡村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。
3、火葬的普及
就新农村发展而言,尽管许多乡村政策是可灵活调整的,但中央所划耕地红线18亿亩,无论在什么时候,什么条件下,都是无法触摸的。为了保护好这一宝贵的土地资源,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,法规来约束和限制乡村建设用地的扩张。但是,有的农村却流行土葬,有的农民亲人过世以后,偷偷地把死者埋在地下,这种葬俗,将严重地浪费耕地资源。
但从古至今,农村中“入土为安”思想根深蒂固,普及火葬有不少难点。因此,要想改变这种情况,必须让农民接受并理解火葬。它要求村干部既要耐心说服,也要率先垂范,在火葬中起着支撑主导作用,从自己做起,起到模范作用。
二、对占用耕地进行补偿
尽管国家一面正在推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,但不管农村如何发展,耕地红线就是底线,事关重大,全国有14亿人吃。所以,要想让农民过上好日子,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耕地。几年来,新农村建设,的确有自觉不自觉地占用耕地。有的村民为了盖自住房,占耕地,导致耕地资源减少等,若把村民们的楼房都推平,再变成耕地,代价过大,不够实际,甚至处理不当,导致集体事件的发生。
所以为弥补村民所占耕地问题,保持耕地总面积,中央出台了补偿耕地的方案,是指通过将部分分散或荒弃地进行开荒整理,或坑坑洼洼进行回填作业,以补充农户所占耕地资源,从而保证耕地总面积不下降。
与其他村干部的工作开展情况相比较,弥补被占耕地,实在是体力活,如村干部的能力强,在村中的声望就高,再加上村民们的大力支持,开荒回填是比较容易和方便的,但若无村民积极响应,需要村干部本人的辛勤劳动。
三、严禁焚烧秸秆
既要有金山银山,还要青山绿水。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,同时也要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,不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,使美丽的农村终于成为污染重地。
所以,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,请村干部对农村生产活动加强监督,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宣传力度,促进村民生态意识增强,严禁村民焚烧田间秸秆,一方面,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,另一方面,可降低农村火灾发生率。
但对村民而言,如不让烧秸秆,怎样对待这些秸秆废弃作物,将是村干部们头痛的一件事,如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替代办法,村民执行力、配合度大大降低,村干部工作在发展过程中,会面临种种阻力。
结论
村干部是基层管理者,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中坚力量,成为建设新农村,他们必须同时了解中央的政策,还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,灵活对待村民。近年来,国家出台了许多关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面的新举措,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。但对今年农村新政策来说,也许一开始实行就遭到了老百姓的怀疑与反对,它要求村干部要深入基层,植根基层,不断耐心地做好农村工作。